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主题旅游 主题旅游
燕山公园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_燕山公园里的石刻
ysladmin 2024-05-03 人已围观
简介燕山公园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_燕山公园里的石刻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燕山公园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燕山公园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石刻 | 邹城市葛山摩崖石刻
2.东平名胜古迹
3.云峰刻石是什么?
4.泰山的历史概况(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泰山的历史发展情况)
石刻 | 邹城市葛山摩崖石刻
康有为评价四山摩崖石刻“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之擘窠极轨也。”。四山者,邹城铁山、岗山、尖山、葛山(葛炉山)是也。
葛山,位于山东邹城市东约15公里处。传说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又称葛炉山,《县志》载其为“葛娄山”。分为南北二山。
葛山摩崖石刻,在北葛炉山西侧花岗岩石坪上,东高西低,倾斜度约30°,刻面东西长26.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173平方米。
葛山摩崖刻石的内容有两部分。一为刻经,内容是《维摩诘所说经》里的「阿閦佛品第十二」部分。经文10行,满行42字,共应420字,今可辩认者仅292字,风化残毁三分之一。每字径约50—60厘米,隶书。有阴刻界格,第3行有双勾刻字10个。经文排列整齐匀称,第5行与第6行之间行距稍大,似分为前后两部分,这种排列方法与铁山刻经一致。第十行经文后为记年「大像两年岁玄枵律钟廿六日」。可知刻经年代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比铁山刻经晚一年,与岗山刻石相同。二为题名,在刻经的右下方,但早已模糊,看不出人名。
书刻者为僧安道一。其在邹城组织刻写的摩崖石刻还有一处,那就是峄山刻石。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和北齐武平初年(570年),僧安道一两次分别在峄山五华峰、妖精洞书刻《文殊般若经》。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僧安道一在汉丞相韦贤后人的资助下,在尖山大佛岭镌刻佛经两处,分别为《文殊般若经》和《大品般若经》。在完成尖山刻经之后,僧安道一北上泰山,在经石峪组织刻写巨字全文《金刚经》。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齐灭亡,北周武帝灭佛。僧安道一隐匿山林修习悟道。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北周武帝去世,灭佛之风随之消散。僧安道一在汉丞相匡衡后人的力邀之下复出,来到邹城,在铁山南面硕大是石坪上,书刻了900余字的《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次年,又在岗山之阴刻经两种,一为《入楞伽经》,一为《佛说观无量寿经》。在葛炉山西麓书刻《维摩诘所说经》。这时,僧安道一已经60多岁,白须苍然,垂垂老矣。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他的任何笔迹,葛炉山刻经就是他的绝笔。随着经文刻下的除了佛经,还有僧安道一的虔诚。哪怕经文被岁月的风沙湮灭,但书刻者的精神不老。因为,一种信念和力量已经深入人的骨髓。
葛山刻经是邹城北朝刻经中最晚的一处,书法艺术仍是以隶书为主,书风洒脱,形体肥腴浑厚。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名胜古迹
问题一:安道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若你说安道是人名的话就是:
安道,嘉兴人。张履祥友,并命子维恭师事焉。安道尝言:“君子之异於小人,中国之异於夷狄,人类之异於禽兽,有礼无礼而已。士何可不学礼?”又曰:“东林诸公,大抵是重名节。然止数君子,馀皆有名而无节也。”清?田兰芳《访袁信C(袁可立孙)即次其见投韵》:“泛剡寻安道,临濠得惠施。”
2、若是道路之意,那从未有解。
问题二:安道侯是什么意思? 古时的一种官衔
问题三:为什么许多女生微信所在地区都填写安道尔?有什么特别用意吗 一个地区名而已、不过有暗示、
比如天上的星星一眨眼就会暗示到
问题四:“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是那个人说的?什么意思? 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无思无虑始知道”,不刻意思考你才能懂得大道。“无处无服始安道”,不要考虑怎么样安身处世,你才能安于大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不想途径、不问方法,你才能真正获得大道。
问题五:安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曰:安 an一声 ①稳定,安定,安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苟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②安逸、安乐: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3.安心.见《三国志?魏书?斯马郎传》④安放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又怎么,那里之意.
zybang/...1
问题六:安民乐道什么意思 喜欢谈论关于安定人民生活的话题
问题七:安于贫乐于道什么意思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安于贫穷,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安于贫穷,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问题八:大空王佛 什么意思 洪顶山摩崖刻经
洪顶山摩崖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东北方洪顶山上。山势险绝,两峰相峙,幽谷逶邃,古柏参天,经文即镌刻在两峰下巨大的石壁间。刻字内容丰富,除刻有佛经、经名、题名、题记之外,还有其它内容的刻字达20篇之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刻字群,总面积近1400平方米。
琳琅满目,气势宏伟,可称“大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块平滑巨岩上的“大空王佛”4字,有认搏蛇之势,通篇既敦实稳健,又神势飞动。其中的“佛”字,高约5米,宽4米,笔画宽达20多厘米。整个字用笔大起大落,端庄雄浑,末一竖笔呈“飞白”状,又使其多几分“飘逸洒脱”之韵味,大字旁有安道一书刊等刻字。
刻经文前文后有“僧安道一”题名3处。安道一为北齐名僧,“尤工书法”,其名见于我省邹县铁山、尖山摩崖刻经。考其洪顶山诸刻字,书体风格与邹城市的铁山、尖山刻字多有相同之处,同有安道一款识,可以说:洪顶山摩崖刻经铁山、尖山刻经年代一致,同出安道一之手。洪顶山摩崖刻经内容之丰富,刻技之高卓,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同时代摩崖刻字中占有一定位置,可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值得一提的是,洪顶山摩崖刻字除有泰山、铁山刻字之道劲、凝重、高古之外,还有体势紧凑俊逸,秀拔洒脱之特点。一些专家学者观后评论说:洪顶山摩崖刻字对研究我国宗教传播和摩崖刻字艺术以及书法探讨都有重要价值。称“大空王佛”为:北朝摩刻之精华、大字之鼻祖。
洪顶山刻经是山东境内最早的摩崖刻经。目前已查明有北齐河清二年、河清三年(公元563、564年)的题记,可知洪顶山刻经比邹城市的四山刻经早7年以上,比泰山经石峪的刻经早约10年,山东境内的刻经均受到洪顶山刻经的影响。
云峰刻石是什么?
东平名胜古迹 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为国内仅有的一处,“十六王子”造像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平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造像龛旁多有铭文题记,最长者达500余字,其中还有武则天造字10余个。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里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桥墓群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
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梁氏墓群
为于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西邻蚕尾山。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军节度使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于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画墓,出土有铜驼、铜壶、石砚及墓志等。墓区内现有梁维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数件大型龙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宽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梁氏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戴村坝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于明永乐九年,为土坝,万历元年改筑为石坝,历代迄今均有维修。主坝体南北长438米,向东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珑坝,中曰乱石坝,南曰滚水坝,三坝一体,以滚水坝水平高度最低。坝石垒砌采用铁扣束腰法,增加了坝体的抵抗力。坝北又有东西向两坝,一为“窦公堤”,石堤西连北坝头,全长863米,最东为“三合土坝”,沿用旧名,实为石坝,长260余米。二坝均为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主坝两端坝头上有明、清、 民国历代重修碑记数方。戴村坝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霸王墓项羽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均在“文革”中被毁。今墓前残存石碑一通,约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口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口,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此墓史载为楚霸王之头颅墓,即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成(即今旧县)。”楚霸王项羽墓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沟坝遗址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处山间台形地上,面积约6300平方米,为商周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0.5—2米。土质灰褐色,地表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粗豆柄、厚壁罐、兽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饰绳纹。南部有一方形灰坑,边长1.5米。沟坝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百墓山汉墓群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东王林(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梯门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径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康毅荆山王公墓”等题字。墓前神道上现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左右对立,形体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还残存石门坊一座、华表一对。原墓区内有石门、林墙、神道碑、柏树等,均毁于“文革”中。东王林(王宪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昆山月岩寺(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为一处寺院建筑。寺坐北向南,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还有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题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史料。昆山月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祥龙观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门向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南建有南天门一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院内有明、清碑刻数方,院外有龙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观。祥龙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腊山古建筑群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北山体间,东临东平湖,为一处道教建筑。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阶盘路周围。其中峰云观内的主体建筑三清宫与邱祖阁为连体建筑,全高7米,面阔3间。砖石结构,阁在上,平顶,边缘有垛口。观北有明正德年间所建乐台一座,柱上有楹连曰“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腊山又是一处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称,被历代名人誉为“小泰山”或“小岱峰”。腊山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拉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仲子读书处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内,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祐四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3间,灰瓦顶,滴水勾檐。大门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匾额。仲子读书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组造像在第一组下方60米处,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圆肥胖,较为丑陋。此三像年代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3处:无盐故城、须昌故城、鄣城故城、后邑故城、遂城遗址、阳谷邑故城、朱桥遗址、丁坞遗址、屯村铺遗址、旧县三村遗址、范村墓群、石马古墓、一担土古墓、路口古墓、赵桥古墓、焦村古墓、于寺古墓、孙百大百 墓、韩煦墓、大洼墓群、刘曜墓、孙复墓、西王林、郭楼古墓、后银山古墓、李将军墓、龙山石窟造像、于寺石刻、长山石刻、黄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华岩洞石窟造像、灵泉寺石刻、双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观音堂等碑记、东平公冉子祠碑记、铧山石刻造像、尧陵禅寺、永济桥、程公祠、玉皇庙、秦氏节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刘仲羽墓、东进支队办公室、工委诞生地、烈士陵园。
泰山的历史概况(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泰山的历史发展情况)
云峰刻石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地位历来多有评述。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康有为品评北朝刻石时,将云峰刻石称作圆笔之极轨,列入妙品上(《广艺舟双楫》)。叶昌炽称誉《郑文公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制犀児,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语石》)。云峰刻石不仅以数量多而集中,大小字体皆备,与龙门造像题记、邙山墓志、邹城四山摩崖比肩名著于世,更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赞赏。云峰刻石中,影响最大、流传较广的是《郑文公下碑》。新中国建立以前,艺苑真赏社、有正书局曾出版影印本和石印本。建国后,齐鲁书社、紫禁城出版社也出版过胶印和影印的下碑,日本书法界对《郑文公碑》情有独钟,书道团体来山东,无论时间长短,观摩下碑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北朝摩崖刻经的出现,与当时佛教的兴衰紧密相连。北朝二百年间,战事频仍,王朝更迭,流离丧乱,世无宁日。人们向往安定,祈盼普渡众生的天外之神,而慈航普渡则给予苦难中人以虚幻的希望和藉慰。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佛事大兴。佛经的传播,佛教义理的阐述,通常都是靠写经生手抄的经书。摩崖刻经集中于鲁中南,究其原因,盖与北朝两次灭佛重点都在西部,鲁中南乃孔子、孟子故里,儒学大本营,佛教相对不如中原以西兴盛,因而灭佛亦稍懈有关。
?秦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封泰山,刻石颂功德,禅于梁父山。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春,二世皇帝东巡,至泰山,礼祠之。在始皇帝刻石旁镌诏书,颂始皇帝功德。
汉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前后,设泰山郡,治所在博县(今泰安市郊区旧县村)。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月,济北王刘勃闻武帝将封禅泰山,上书献境内泰山及附近城邑图。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武帝东巡过泰山,令人上石立于泰山巅。四月,武帝由海上(今黄海)回泰山,登封,禅肃然山(今莱芜市西北)。后下诏割赢(今莱芜市境)、博(今泰安市郊区旧县村)两县置奉高县(今泰安市郊区故县村),以祀泰山。
魏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文帝以“阼燎”(登坛燃火祭天)祭泰山等五岳。景元四年(263年),刘徽注《九章算术》时,测泰山高度相当于今海拔1820米。
晋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永贵侯张余献给泰山庙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于庙中西神器库。前秦皇始元年(351年),高僧佛图澄弟子朗公与其徒隐居泰山,在昆瑞谷(今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境)创建佛寺,后人称朗公寺。传说朗公又卜居泰山西北麓灵岩山,"始建精舍十余区”,为灵岩寺创构之始。
南燕建平四年(403年)四月,王始在泰山起义,"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后被南燕桂林王慕容镇所破。王始被俘不屈,在燕都广固(今青州市)慷慨就义。
南北朝
宋时(420~479年),厨宾国(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附近)王子求那跋摩僧,在泰山人头山创建衔草寺。朗公曾孙弟子志湛继之。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三月,魏太武帝采纳司徒崔浩建议下诏灭佛,泰山诸佛寺被毁。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魏太武帝率军大举南下攻打南朝,途经泰山,祭以太牢。
北魏皇兴二年(468年)二月,献文帝以青、徐二州平定,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泰山。
北魏太和四年(480年)七月,孝文帝巡行泰山。
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张和颜率领农民军凭依泰山,联合司马元郎起义军反抗北魏统治。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四月,魏孝文帝至瑕丘(今兖州东北),遣使以太牢祭泰山,孝文帝作《祭岱岳文》。
北魏景明年间(500~503年),北魏僧意法师在泰山北麓建谷山寺。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八月初五,兖州官员奏称:泰山崩,颓石,涌泉十七处。
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法定禅师在岱阴方山北麓创建神宝寺,后迁至方山南麓,被誉为灵岩开山鼻祖。
北魏时期,佛教僧众在徂徕山东南麓创建光华禅寺。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魏将羊深在泰山一带结垒筑寨,反对权臣高欢。是年正月,在博县商王村(今泰安郊区北望村)与高欢大战,羊深战败遇害。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齐文宣帝代魏称帝,遣使致祭五岳。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佛教僧众在徂徕山西南麓兴建四禅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泰山封禅坛中出土玉壁。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梁父县令王子椿好佛学,在徂徕山南麓摹刻佛经2处。
隋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自称通征屡感,诏令以泰山朗公寺扩建为神通寺。
开皇十五年(595年)正月,文帝在泰山设坛,柴燎祭天,亲祀青帝,未登山而还。大业七年(611年),在岱阴建四门塔(今历城区柳埠镇境)。此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之一。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县北)聚众10万余,转战齐鲁,与齐郡(今济南市)丞张须陀在泰山下激战。王薄轻敌失利,义军伤亡甚重。
唐
贞观年间(627649年),时人在灵岩山巅凿石窟,名证明功德龛。
显庆二年(657年),南平公主在泰山北麓昆瑞山神通寺西侧山崖上,为其父太宗造像(此处有大小造像200余座,俗称干佛崖)。
显庆六年(661年)二月,高宗及皇后武则天遣道士郭行真至泰山建醮造像,立碑纪事。此碑俗称鸳鸯碑。
乾封元年(666年)正月,高宗登封泰山,禅社首山,皇后武则天亚献。后下诏大赦天下,改是年为乾封元年,改博县为乾封县。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登封泰山,禅社首山,下诏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玄宗撰书《纪泰山铭》,摩刻于岱顶峭壁(今名大观峰)之上。
开元十五年(727年)五月,玄宗采纳天台山道土司马承祯建议,"敕五岳各置真君祠”,泰山祀延禧真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杜甫游泰山,赋《望岳》诗。是时,李白流寓山东,与名士孔巢父、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徂徕山南竹溪,诗酒唱和,时称"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年)四五月间,李白游泰山,赋《泰山吟》诗6首。是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书《灵岩寺颂并序》,立石灵岩寺中。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与唐军作战失利,率干余人退保泰山,后在泰山狼虎谷(今莱芜市西北)中自刎。历时10年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至此失败。
五代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唐明宗封泰山三郎(传为泰山神之子)为威雄大将军。至宋真宗时,加封炳灵公。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八月,晋高祖命祭告五岳,令州府官员对各岳庙量事修崇,所有近庙山林,禁止樵牧。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五月,周太祖亲征慕容彦超至兖州,遣翰林学士窦仪祭东岳庙。
宋
建隆年间(960963年),太祖下诏,祭泰山于兖州。
开宝五年(972年),太祖下诏,迁乾封县治所于岱岳镇(今泰安城区),以"就岳庙(今岱庙)。
淳化五年(994年),始建灵岩寺辟支塔,嘉祐二年(1057年)竣工,历时63年。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真宗封泰山,禅社首山。大赦天下,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后又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岱顶建昭真祠(今碧霞祠)奉祀。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五月,真宗诏兖州长吏以"天书”降泰山日(六月六日)建道场设醮。大中祥符四年,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月,真宗诏修泰山庙。
大中样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为淑明后,下诏增修岳庙。
景祐二年(1035年),孙复应石介之邀,到泰山讲学。先在东岳庙(今岱庙)东南柏林地建信道堂为学馆,后北徒岱麓(今五贤祠遗址),改称泰山书院。
宝元、康定年间(10381041年),石介为父母居丧时,在徂徕山上筑室(后称徂徕书院)讲学,从学者甚众。
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封泰山白龙神为渊济公,立祠于西溪白龙池畔。
元符三年(1100年),宋廷下诏重修东岳庙,建嘉宁、储佑、蕃祉三殿。
宣和六年(1124年),在岱庙立《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叙述徽宗自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年)21年间,陆续重修岳庙事。是年,灵岩寺塑五百罗汉像。传今寺内千佛殿所存彩塑40尊即是五百罗汉像的一部分。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占泰山一带。八月,泰山石匠姜博士与道士孙上座起兵反抗,结寨于三尖山(即凌汉峰),并一度攻克奉符县城。今凌汉峰上有义军所镌摩崖刻石。
金
天会六年(1128年),金兵占据兖、郓二州,士人吴给、孔亿率军民结寨徂徕山,抵抗金兵。
正隆六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以泰山为依托,聚众25万反金,先后攻取莱芜县(今莱芜市)、东平府(今东平县)、泰安军(3)(今泰安市)。辛弃疾参加耿京义军,曾杀叛徒义端于灵岩寺,率部附南。
宋
大定五年(1165年),金世宗下令重建泰山凌汉峰下佛寺,赐额"普照寺”。
大定十八年(1178年)春,东岳庙(今岱庙)失火?quot;虽门墙俨整而堂室荡然"。次年重修,历时3年完工。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杨伯仁撰《大金重修东岳庙碑》,立于庙中。
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封徂徕山神为护国感应侯,立祠于徂徕山太平顶及独秀峰下。祟庆元年(1212年)五月,泰山人刘二祖起兵抗金,转战泰山及淄、沂二州。
崇庆二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下,所部中军一度攻入山东,取济南、泰安,至泰山。
贞祐四年(1216年)正月,红袄军大败金兵,攻入泰城,史称"贞祐之兵”。岳庙被毁,仅存延禧殿与诚明堂。
明
嘉靖九年(1530年),明廷在泰山极顶建玉皇观。
嘉靖十一年(1532年),按察(1)金事卢问之在泰山上书院故址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后增祀胡瑗,称三贤祠。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山东学政黄叔琳、泰安知州徐肇显重修。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安知县徐宗干在三贤祠中增祀宋焘、赵国麟,改称五贤祠。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宗室德王(封藩于济南)重建泰山斗母宫。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岱庙毁于大火,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
嘉靖三十三年(1553年)重修,耗银万两。嘉靖三十年(1551年),东平道士王三阳与其徒在凌汉峰下建道观隐居,后德王府常侍捐资扩建。三阳死后,其弟子云山重修,名三阳观。万历元年(1537年)内廷派太监修葺扩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济南同知翟涛自山下至山顶建岱宗、天阶等石坊8座。
隆庆六年(1572年),河道总督万恭以治河成功,恭祀泰山。见太清官(玉帝观)建在极顶石上,便命将其北移,露出极顶石,予以保护。并撰书《表泰山之巅碑》,立石极顶。是年,明宗室、胙城王府辅国将军朱睦揓,在泰山后石坞建元君庙。
万历八年(1580年),巡抚何起鸣严禁到岱顶舍身崖舍身,并在崖侧筑墙,更名爱身崖。
万历十二年(1584年),济南府推官郝大猷在岱顶创建孔子庙。是年,山东左参政兴工修葺东岳庙。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山东布政司参议张五典以其所设计的测量泰山高度及里程的方法,委派盛州巡检张嘉彩进行试测,测得从岱宗坊至玉皇顶里程为5120步(约合8192米),高度为368.35丈(合l178.72米)。张五典撰《泰山道里记》记其事。是年,拓建元君下庙,神宗赐额灵应宫。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岱顶碧霞宫并铸造金阙(铜亭)。后移山下,今存岱庙。
好了,今天关于“燕山公园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燕山公园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